土壤修复有机废水,就是有机物含量过高造成的污染,称为土壤修复有机废水。像是一些农业使用的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这些有害物质,难降解,很难处理。那么我们该选择哪些处理方法呢?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土壤修复有机废水处理,相关内容是什么?
土壤修复有机废水处理:
“污染物修复主体的不同,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其联合修复技术。其中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应用和发展前景的生物修复环保技术。
现代农业的出现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状况,为追求高产,导致水肥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除此之外,在工业生产、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畜禽养殖及居民生活等工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也会排出大量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及抗生素(ATBs)等,使土壤有机物污染进一步加剧。因此,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活动,促进土壤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生物修复技术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成功的实例。广义的土壤污染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单独作用或联合作用)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土壤污染物含量降低或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狭义的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特指微生物修复,即通过微生物将土壤有机污染物作为碳源和能源,将其分解为 CO2 和 H2O 或其他无害物质的过程。
1、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
植物修复是指通过利用植物忍耐或超量吸收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特性,或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将污染物降解转化为无毒物质的功能,利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的吸收、降解、过滤和固定等特性来净化环境污染的技术。
植物修复的机理:
(1)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分解与蒸腾作用:一般来讲,植物从土壤中直接吸收有机污染 物,将其代谢分解,并经过木质化作用使其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如木质素等,储藏于植物细胞的不同位点;或通过矿化作用使其分解为CO2和H2O;也可以利用植物的挥发作用去除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还有的可以通过植物叶子的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去。
(2)植物根系分泌物(包括一些酶类)到土壤中,加速土壤的生化反应,促进有机污染物的修复: 植物根系能分泌一些营养物质,如糖类、醇、蛋白质等,供土壤微生物生存;植物根系还能分泌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有机酸等,可以改变土壤的pH等,从而有利于污染物的分解。

(3)根际-微生物的联合代谢作用:植物是一个有效的土壤污染处理系统,它同其根际微生物共同利用其生理代谢特性担负着分解、富集和稳定污染物的作用。
2、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养的功能微生物(主要有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在人为优化的适宜条件下,促进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将其降解成无毒物质而达到修复受污染环境的技术。通常一种微生物能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如假单胞杆菌可降解 DDT、艾氏剂、毒杀酚和敌敌畏等。此外,微生物可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而降低有机污染物的有效性,从而间接起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
3、有机污染土壤的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是指利用土壤动物的直接作用(如吸 收、转化和分解)或间接作用(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而修复土壤污染的过程。土壤中的一些大型土壤动物,如蚯蚓和某些鼠类,能吸收或富集土壤中的残留有机污染物,并通过其自身的代谢作用,把部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低毒或无毒产物。
4、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
结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复方法,形成联合修复技术,不仅能提高单一土壤污染的修复速度和效果,还能克服单项技术的不足,实现对多种污染 物形成的土壤复合/混合污染的修复,已成为研究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重要内容。
5、生物修复的优点和局限性
生物修复的优点
(1)高效性。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界各种因素(如光解、水解等) 作用下会降解,但速度相对缓慢,而生物修复的作用就是可以加速其降解,因而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2)安全性。多数情况下,生物修复是自然作用过程的强化,生成的产物是 CO2、水和脂肪酸等, 不会导致二次污染或污染物的转移,能将污染物去除,使土壤的破坏和污染物的暴露降低到小程度;
(3)成本低。生物修复是所有修复技术中费用的,其成本约为焚烧处理的1/3~1/4;
(4)应用范围广。生物修复能同时修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特别是在其他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如建筑物或公路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也能顺利进行。
生物修复的局限性
(1)受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的限制。某些生物只能降解特定的污染物,也就是说,一种生物不能降解所有种类的污染物,一旦污染物的种类、存在状态或浓度等发生变化,生物修复能力便不能正常发挥,有机污染物浓度过高会抑制生物的活性,使生物降解无法正常进行;
(2)受环境条件制约。温度、湿度、pH及营养状况也影响生物的生存,从而影响生物降解。环境因子对生物降解的影响很大,这也正是当前生物修复在实验室研究较多,而实际应用较少的原因之一。
(3)负作用。生物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可能会使地下水污染,也可能会引起植物病害,繁殖过量时会堵塞土壤的毛细孔,影响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等;被降解的污染物生成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毒性、迁移性及生物可利用性等可能会加强,从而造成新的污染。
1.修复技术怎样分类:
土壤修复技术按照修复原理来分可以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三种(这是学界的主流分类方法,但也有学者认为以换土法等为主的靠土方施工来完成的修复应该单独出来为“工程修复”)。——注意这种分类多在国内国外的分类则似乎更加愿意侧重于修复的实施方式,而不是特别在意修复的原理,也即:“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前者指的是在污染处直接对污染土壤实施修复,而异位修复则需把土壤挖出(很多情况下会将土壤挖出后再在附近的场地实施修复,这种也算异位修复)。很显然:需要对土壤后续处理的多是异位修复。
2.处理与处置:
在环境工程中,“处理”和“处置”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中文中,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分辨,而在英文中,它们是用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来表示的:'Treatment'和'disposal'。它们的区别在于:处理指的通过各种方法使“目标”的污染程度减轻,甚至消除的过程。而处置则是修复的一环:为所有的污染物和中间产物(包括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找到妥善的归宿。
目前的修复方法中,大部分是将处理和处置分开的。比如化学淋洗法,该方法会产生废液,修复土壤的同时,要将废液收集起来进行妥善的处置(如专门的废液处理设备等)。而有一部分修复方法则是将处理和处置的过程在一起完成的,比如部分植物修复法和微生物修复法,由于修复过程没有其它的污染物产生,而污染土壤也可以达到稳定化和无害化的要求,所以可以看做同时完成了妥善的处置。
3.挖出来的土壤到哪去:
回到题主的问题:挖出来的土壤怎样处置。
经过上面概念的解析,我们可以知道问题讨论的是“换土法”这种物理(或者工程)修复方法实施后污染土壤的后续处置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挖出来的土壤是属于“危险废物”的,因此这些土壤需要按照“危险废物”的方法来处理。(顺便提一句:同属危险废物的还有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等)因此相应的,目前对于挖出来的污染土壤针对其污染物和污染程度较为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a.焚烧:即通过有氧燃烧将有机污染物氧化去除。
优点:去除、较为适用、可处理污染程度高的土壤、占地面积小。
缺点:土壤的热值很低,一般不能维持自发燃烧,因此需要添加燃料(煤粉等),成本较高;对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无力;同垃圾焚烧一样,如果燃烧过程优化的不好,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也因为这一点,焚烧工艺和设备的技术门槛还是很高的。
这种方法在国际很常用,特别是日本、瑞士等土地资源紧张而较为富裕的。此外在很多欧洲,污染土壤是不可以进入垃圾填埋场的,因此焚烧法有相当的应用。而在国内,因为费用较高所以在欠发达地区应用的很少。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土壤修复有机废水处理,相关内容的介绍!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这么多,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欢迎随时来电咨询!